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(这句话的出处、以及原意以及现代的意思)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 |
既来之则安之是一句中国的俗语,出自《论语·季氏》一章。这句话的原意和现在的用法有一些变化,下面小编将详细介绍一下。
《论语》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着作,分为二十篇。其中《季氏》是第十六篇,主要记载了孔子对于政治、礼仪、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。在这一篇中,有这样一段话:
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:小编听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,不怕人口少,而怕财富分配不公平;不怕穷困,而怕内部不安定。只要公平就没有穷困,和睦就没有人口少,安定就没有颠覆。如果能做到这样,那么远方的人还不服从的话,就要用文化和道德来吸引他们。如果他们来了,就要安抚他们,使他们安心。
这里的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就是指已经把他们招抚来,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。这是孔子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态度,表现了他的仁爱和包容。
后来,这句话被人们引用为俗语,但是意思有所改变。现在人们用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来表达一种顺应环境、安于现状的心态。比如说,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或遇到了一个困难的局面,就会说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,意思是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或遇到了这个问题,就要安下心来面对它,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或想离开。
这种用法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原文的字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读。因为“既”字有“已经”的意思,“来”字有“到达”的意思,“安”字有“平静”的意思。所以人们就把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理解为“已经到达这里,就要平静下来”。这样就失去了原文中的“招抚”和“安抚”的含义。
总之,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这句话从《论语·季氏》中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它的原意和现在的用法虽然有所不同,但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一种态度和观点。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孔子的智慧和人民的风俗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